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、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,从1998年开始组建,1999年开始派遣,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、有奉献精神、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,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。2011年7月,研究生支教团并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。
2013年,我校被批准成为研究生支教团招募高校,累计选拔派遣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51名,分别在吉林、广西、新疆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。
个人简介
何慧晗,女,共青团员,中医学院2016级中医学专业,2021年派遣至广西玉林北流市,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,现就读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。曾担任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学生副书记,曾获评吉林省“优秀团员”、长春市“优秀团员”、长春市国际马拉松优秀志愿者、学校“优秀学生干部”、中医学院“运动之星”等荣誉称号。曾获全国大众花样滑冰锦标赛青年组第一名、吉林省大学生运动会速度滑冰项目单项第二名、第三名等荣誉,主持并参与创新创业项目2项,先后获得吉林省互联网+大赛金奖及银奖,本科在校期间获校级奖学金9次。
让爱传出去,希望在四方
2021年7月,我踏上了一条盛开着爱与希望的路,加入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队伍,颠沛路途,远赴西部,从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变成了孩子们口中的“何老师”。
迈进大山里的校园,那里十分安静,静的似乎可以听见蓝天白云的声音。学校里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,没有精致的教学环境,唯有质朴与纯粹,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也让我追忆起那些被我逐渐遗忘的童年时光。
作为一名支教老师,我不想做蜻蜓点水般的过客,孩子们不需要这样转瞬即逝的新奇,而是需要老师与他们建立起稳定且融洽的联系。一个真正的支教志愿者,心应该是“平”的。第一次做孩子们的领路人,我不断探寻适合孩子们的学习方法,建立起属于彼此的默契。我们一起专注学习,相互鼓励,共同营造起一个活跃且有秩序的课堂。
当我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,不禁惊叹他们眼眸中的“一草一木”是如此美妙。孩子们喜欢与我交流他们心藏的趣事、向我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,他们索求的答案正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与期待。与此同时,我也从孩子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,突破自我、无惧挑战、磊落大方,这些正是我们伴随成长路上逐渐遗忘的东西。
在我所教授的班级里,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,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,我从不会过多询问孩子们的原生家庭,而是选择默默观察他们身体与心情的变化,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差异,建立起孩子们的自信。孩子们并不需要被围观,不需要隔窗相望的关怀,他们需要的是亲人般的陪伴,无时无刻的相伴也使我成为孩子们心里坚定的选择。孩子们说我是他们在这个学校里最亲的人,这份真挚且坚定的信任在我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感动与沉重,我把孩子们的难过收集起来,等到天亮的时候,陪他们一起向阳而生,俯下身去陪伴每一个不同特点的孩子,做孩子们的坚实守护者。
虽然我以“老师”的身份与孩子们相遇,但在掌舵自己的人生方向上,我和孩子们都站在同一阶段,给他们讲述简单道理的时候,我也常常在恍然间醍醐灌顶……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天选之子,但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生活会在哪个路口设一道坎,也不知道会在哪个阶段送我们一份礼物。我用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缝起了一副伴他们而走的行囊,行囊中没有事事如意的秘籍,唯有“靠自己跑出舒适圈,做自己的摆渡人,用睿智、坚韧去面对生活,用勤奋、刻苦去钻研学习”。一针一线,编织起我对孩子们的期望。一笔一画,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游向更自由的海洋。
这一年,乡土气息洗涤了我身上烟火城市的味道,“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”,来自不同环境下的两群人,相聚在一间教室,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但悄然之中,各自的轨迹已然完全改变。孩子们紧攥我的手,小小的手让我感觉他们的未来就我在我的手里,抚慰人心的力量正是真诚、善良、勇敢、向上……
教育的本质就是: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。没有伞的孩子,必须努力奔跑。
一年的支教经历,在我心中留下了举足轻重的痕迹。青春的力量,不是时光的力量,而是梦想的力量。青春有叛逆,有浮躁,有错误,但青春赋予我们更多的是朝气,是勇敢,是可以创造出的希望。留所留,想所想,爱所爱,追所追。我最希望的就是能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希望和向往。让孩子们知道怀良善、勤耕耘,通过学习这条路,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去选择自己多彩的人生。世界很大,不止眼前;人生方向很多,不止打工;爱他们的人来自天南地北,不止父母。我看着孩子们,就像看着春天。日升日落,万物都在生长,白昼黑夜,萤火影射光芒,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希望,每一双眼睛都没有被遗忘。师生一场,缘分一生,我遇见我最好的孩子们,也相逢了更好的自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