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校园文化 > 正文

中华瑰宝 | 立夏 纷纷红紫已成尘,布谷声中夏令新

什么是立夏 

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

每年五月5-7日交节

此时的太阳到达黄经45°

北半球白昼逐渐拉长

万物进入蓬勃生长的黄金期

   这个时节最动人的,是那份恰到好处的温柔:樱桃红得剔透却不妖冶,槐花香得清甜却不浓烈,就连阳光都像是被青梅酒浸过,带着微醺的暖意。古人说"立夏看夏",正是要在万物初盛的时节,读懂天地间那份蓄势待发的生命力。

253EF

立夏的由来

   天文历法角度: 在战国末年(公元前 239 年)就已经确立了立夏,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。太阳从黄经零度起,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“一个节气”。每年 5 月 5 日至 7 日,当太阳到达黄经 45° 时,即为 “立夏” 节气,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。《历书》中提到 “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”,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。

   自然物候角度: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 “立,建始也,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”,这里的 “假” 即 “大” 的意思,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。立夏分为三候:“一候蝼蝈鸣;二候蚯蚓出;三候王瓜生”,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,标志着春生夏长,万物进入旺季生长。

   中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,周朝时,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 “迎夏”,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。

立夏三侯

   一候·蝼蝈鸣

   田间响起「咕咕」鸣叫,实为蝼蛄(或蛙类)求偶声。古人视作「地气升腾」的信号,《淮南子》载此时需「修堤防,通沟渎」,预防暴雨洪涝。

   二候·蚯蚓出

   湿润土壤中蚯蚓钻出松土,被《礼记》称为「阴曲阳伸」的使者。农谚「蚯蚓滚泥巴,大雨哗啦啦」,暗藏降雨预警智慧。

   三候·王瓜生

   药用藤本植物王瓜结出红果,苏轼笔下「牵牛蔓短竹篱深」的景象开始蔓延。在绍兴乡村,老人仍会采其根茎制作消暑凉茶。

立夏习俗 

   迎夏

   古代,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,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,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用朱红色,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。

   称人

   立夏吃罢中饭后有秤人的习俗,在空地上架起一杆大木秤,秤钩上挂一把椅子,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称体重。司秤人会根据不同年龄的人说不同吉祥之语,据说立夏称过重,可不怕暑热不消瘦,避免灾病保健康。

   吃蛋

   立夏有吃蛋的习俗,孩子们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,可避免疰夏,还有“立夏吃蛋,石头踩烂”的说法,意味着立夏吃蛋能强身健体。立夏食蛋的习俗还衍生出“立夏斗蛋”的活动,孩子们聚集在一起,相互以蛋相击,被击破者为输家。

1A4F1

立夏养生 

   增酸减苦

   可适当多吃酸性食物,如柠檬、葡萄、草莓等,有助于敛汗止泻、生津止渴,同时减少苦味食物摄入,避免助心气而抑肺气。

   晚睡早起

   立夏后昼长夜短,可适当晚睡早起,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。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,早上可在6点左右起床。

   保持心情舒畅

   立夏后气温升高,人易烦躁不安,要戒怒戒躁,可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散步等方式,保持神清气和、活泼愉快的心情。

   按摩后溪穴

   位于手掌尺侧,第五掌指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。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摩,每次3 - 5分钟,每日2 - 3次,可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。

 
长中青年电子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