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,是人生之春,人生之华也;青年,是心怀炽热,生生不息。青年,是生命的奔流,理想的燃烧;青年,是祖国的栋梁,民族的希望。青年生如夏花,灿若朝阳。青年奋楫笃行,步履铿锵。
百余年来,无数中国青年满怀赤子之心,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。一代代中国青年在无畏向前的奋斗中,回答了“青年何谓”“青春何为”的人生答卷。
青年榜样系列,为同学们每期介绍一位青年榜样,让他们的奋斗故事激励我们不断前行。
本期青年榜样——林觉民
矢志革命酬家国 浩气千秋励后人

在华夏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中,林觉民宛如一颗极为耀眼的星辰,作为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”之一,他以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,挥洒青春热血,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救国篇章,为无数中华儿女照亮前行的道路。1887年,林觉民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,从小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。然而,彼时的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,列强肆意侵略,清廷腐败无能,百姓苦不堪言。在叔父进步思想的熏陶下,林觉民早早觉醒。13岁参加科举时,他在考卷上写下“少年不望万户侯”,毅然放弃封建仕途,随后进入全闽大学堂,大量接触西方先进思想,救国的种子在心底扎根发芽。
1907年,为探寻更先进的知识和救国真理,林觉民自费东渡日本留学。在日本,他不仅努力汲取知识,还结识众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,并迅速加入中国同盟会。凭借卓越的演讲才华,林觉民频繁在日本各地奔走演讲,向广大留学生和华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,凭借极具感染力的言辞,激励无数青年投身革命。与此同时,他积极撰写文章,深刻批判封建礼教和改良主义思想,进一步推动革命思想在海外广泛传播。
1911年初,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发动大规模起义,林觉民得知后,毫不犹豫放下学业,回到国内参与筹备工作。回国后,他不辞辛劳,往返于香港和福建之间,秘密联络革命志士,四处筹集起义所需的经费与物资。1911年4月24日晚,起义前夕,深知此去凶多吉少的林觉民,在香港滨江楼怀着对妻子和家人的深深眷恋,写下感人至深的《与妻书》,表达自己为天下人谋永福,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坚定信念。4月27日,广州起义爆发,林觉民随黄兴率领的先锋队直扑两广总督衙门,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。枪林弹雨中,他奋勇向前、毫不畏惧。但因寡不敌众,起义最终失败,林觉民受伤被俘。面对清军审讯,他大义凛然、慷慨陈词,痛斥清王朝的腐败无能,宣扬民主革命的正义性,其犀利的言辞和磅礴的气势令在场清军官员震撼不已。1911年5月3日,林觉民被清军残忍杀害,年仅24岁。
林觉民虽已离去,但他舍生取义、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垂不朽。他用生命践行了革命的誓言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。